丁肇中教授对话南医师生:我不孤独,我很精彩
发布时间: 2014-10-14   浏览次数: 1012


有兴趣,不孤独。

“怎样看待科学研究中的‘孤独’?如果永远不知道自己所研究的谜底是什么,会不会产生怀疑和茫然?”10月13日,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受邀来到我校,与师生进行面对面交流时,主持人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。

“我不迷茫。”丁肇中说:“没有感觉孤独,要知道任何人的能力都是限的,所以只能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,其他的都不重要。对我而言,这件事情就是物理实验。”“因为我有兴趣。”他说,他的兴趣和专长都在物理上,不知道是不是天资,但在美国读大学时,第一学期就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,导师曾对他说:你不适合画工程图。建议他去物理系、数学系。最后,丁肇中去了物理系。

“对于物理,我花很少时间就能拿高分。”他说,“对我来说物理很容易。我大学第一学期是本科生,第二学期就进研究院了。从进校到拿到博士学位一共用了6年。密歇根大学给我免考了很多必修考试。因为有兴趣,所以在这条探索未知领域的路上,我不孤独,也不迷茫。”“科学的进展主要依靠人的好奇心。100年前的物理研究中发现了X光,现在广泛应用在医学领域。因为过去100年来对物理的研究,人类的医学等技术才取得了进步。没有科学的研究,就永远都不能向前走。”现场,丁肇中和我校师生分享了常常和女儿儿子说的话:“一个人到世界只走一次,要照自己的兴趣工作。”

  会坚持,不孤独。

有兴趣、感到愉悦,坚持就很容易,又怎么会是个孤独的人?而一旦坚持并变得坚定,就会明白自己要做的是什么,自己的目标在哪里。丁肇中这样说:“我的课题组里有领导,也有普通青年学生,开会讨论时人人都可以发言。在我的项目里,权威没有意义。我从小就这样认为,最主要是选择研究的题目,一旦选定,再多人反对也没有用。作为物理学家,要做自己该做的。”

1970年,世界上所有的物理学家都认为原子只有3个夸克,认为这可以解释一切现象。丁肇中设计了精密的仪器开始探索第4种夸克。当时业界认为这个实验理论上无意义,实验上也不可能做出。然而,他却认为如果一个地区有很多上百岁的老人,那一定有什么和其它不一样的地方,要大胆去想。经过两年实验,终于发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粒子,比以往所有粒子的寿命都长1万年。他将其命名为“J粒子”。这项科研成果的发表被称为“物理学界的11月革命,改变了所有人对物理的观念”。作为麻省理工大学唯一一个不教书的教授,丁肇中每周会组织一次项目讨论会,参加的既有校院领导,也有青年学生。“对于物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,如果看法一样,那么就一起讨论看看有没有什么要补充的;对于不同的组得出的不同答案,我会冷静思考,认真想一想什么是对的,毕竟物理不能用投票来决定。”

“所有的决策讨论,我都会参加,最后决定是我。”丁肇中会在听懂后作出判断决定,“大家都听我的。为什么?因为过去4、50年中我从未做过错误的决定。”

坚持实验、坚持思考之余,丁肇中也是个会调剂自己生活的人。“小时候在南昌路小学上学,经常去夫子庙看二胡表演和相声,还很喜欢看西部电影,因为西部电影很快就能看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。”

能独立,不孤独。

“我从不参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与任何人都保持距离,这会让我保持客观冷静。”在谈到团队时,他说。

“前几年我去南昌路小学访问,我的要求是别拿出我的成绩单。”丁肇中谈起了南京:“现在的南京和11、12岁那时候,完全是两个城,不光是建设,尤其是人的生活水平,人的思想观念,都有巨大的变化。”

“小时候战乱,常常有轰炸机,学习不集中,成绩不好。我母亲学的是教育心理,虽然我不爱念书,但她从没责备过我。”“孤独”的丁教授也谈到了他的童年。

“小时候在重庆,有次得了白喉,进了传染病医院,看到母亲的脸色不太对,病床上系了红条,出院以后母亲才告诉我,那是病危通知。”他说,他小时候前前后后收到过几次病危通知书,因此母亲认为,他的身体最重要。

“我的大女儿学生物,小女儿学人文,小儿子学法律。我不想干扰他们。因为我的父母也没有干扰过我。”丁肇中说,“所以我父母对我的最大帮助就是鼓励,无论我选择什么都不会干涉我。还有我的两位祖母,当我父母和我有冲突时,她们都会站出来支持我。”